关于对黄山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第124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签发人:郭婉芳
纪跃龙代表:
您在区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大文物保护投入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正如您建议里所述,永丰乡是历史文化大乡,永丰村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连片的传统古村落,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为更好地开发永丰乡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文物古迹,打造人文永丰,近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做了不少工作。
一、作为“百村千幢”工程重点项目——永丰村古村落整治利用及人文旅游项目,历年来,结合文物保护与旅游利用相结合做了一系列工作,古村面貌和人文旅游初步显现。区“百村千幢”工程实施以来,黄山区政府依据当地人文资源,结合乡镇实际情况,投入75万元编制了“永丰乡旅游发展规划”、“永丰村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百村千幢”工程)。2009年,区政府投入60万元对苏氏宗祠进行了整体维修,并将其改造成永丰乡综合文化站与乡村大舞台,使这一清代祠堂形成新的业态转化;2010年投入40万依据“修旧如旧”原则对海宁学舍进行原真性维修,使其成为永丰人文旅游三大支点之一;2011年投入100余万元对古村落的迁移堂、耕礼堂等5幢古民居进行了抢救性维修保护,使古村主要的历史文化元素得以保存。
2012年至2013年,区政府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开展永丰村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旅游工作,其中文广新局拨30万元古民居保护专项资金与永丰乡政府,专项用于文物保护。主要内容有:一实施古村落街道立面改造工程,拆除不符合古村落历史风貌的现代建筑8幢,改徽建筑12幢,环境整治工程1.5万平方米,河道治理400米;二是维修五福庙等5幢古建筑,古桥梁1座;三是古村落绿色质量提升工程。四是启动岭下牌坊群的挖掘与修复工作。五是将海宁学舍进行了维修,将其改造为“苏雪林文学馆”,供广大游客免费参观敬仰,提升永丰文化旅游的内涵。
二、作为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项目内容,2016年底,永丰牌坊群主体工程结束,共投入资金200万元,5座牌坊石构件经基础、拼接、修复、安装、做旧等工序顺利完成,古牌坊群的恢复重建,对保护永丰乡徽派古村落原始风貌、完整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结合永丰村传统村落项目,永丰乡必吉岭古道及五福庙修复工程已于2016年9月底正式开工。该古道全长约1.5公里,起点位于永丰乡岭下苏古村落必吉岭山脚登山口,终点为必吉岭头的元代石屋“五福庙”,途经文学大师苏雪林墓地。本次工程第一阶段修复古道约三百米,预计投资29万元,全部采用老旧麻石进行修复,最大程度还原古道原貌。 目前,该项修复工程现正在施工中。
三、2016年一季度,黄山区首个省保连片传统古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程拉开帷幕。一是成立了“黄山区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领导组”,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机构和传统村落所在地乡镇的主要领导担任成员。二是根据全省一盘棋,积极组织部署各类方案制作,建设规划部门组织相关机构对传统村落开展整村保护规划工作,文物部门聘请具有相关资质的设计单位对省保单位苏氏宗祠、海宁学舍、希范堂进行保护利用方案的编制工作,同时开展市、区保保护利用方案编制工作,完成永丰村的五福庙、希贤桥、继序堂、古牌坊群等四个文保单位方案编制工作。三是积极开展向上争取工作,在保护利用方案编制工作的基础上,财政、住建、环保、文化文物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目前已有300万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到位。
四、为加强古民居保护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2013年出台有《黄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古民居保护的通告》,对本区古民居和古村落保护有关事项做出了明确规定。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2016年黄山区古民居产权流转工作在市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顺利开展,以原址保护为基础,原址难以保护的古民居则积极推动其产权流转工作。推荐、引导有志于古民居保护个人和企业主积极投入到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中去,并将这些古民居建设成为企业文化展示基地、乡村旅游民宿。为此,区文化文物、国土、房管等部门先后多次前往古民居产权扭转工作先行者黟县、徽州区调研取经,并根据黄山区自身特点,相关部门合作初步拟出“黄山区古民居原地转让办理程序草案”。经过多次调研、酝酿、研究,2016年9月,区徽保领导组召开古民居产权流转工作专题会议,讨论通过了《黄山区产权流转流程》,并以《专题会议纪要》的形式发放各相关单位与所有乡镇。自此,黄山区古民居产权流转工作有章可循,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利用境内古民居。
贵代表,感谢您对黄山区文物保护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以上答复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黄山区文广新局
联系电话:8532332
黄山区文广新局
2017年 6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