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议案建议 > 代表议案建议

第107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来源:区人大  2017-8-18    阅读次数:     评论:     【查看评论】
刷新】【返回】【打印】【关闭】 
关于对黄山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第107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签发人:吴晓晖
 
张芬代表:
  您在区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快和完善竹产业发展思路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新华乡现有雷竹林12000亩,2017年,雷笋产量600多万斤,同比增长7%,年产值近5000万元,同比增长25%。笋竹加工企业12家,其中瑞华、三兄弟、节节高三家企业先后通过QS认证并分别完成了商标注册,企业实施扩规技改,企业生产能力快速提升,产品由单一笋干增加到脱水笋、水煮笋、青渍笋等多个笋产品和蔬菜、食用菌、肉制品等多种农特产品。
  近年来,新华乡抢抓新华至S322接线路通车和太平湖景区开发的战略机遇,于2016年编制的《新华乡笋竹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区政府评审并批复,进一步明确了我乡笋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规划了笋竹产业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现实路径。
  联合乡域内12家笋竹企业,组建笋竹产业联合体,现已发展一家省级专业合作社、一家市级龙头企业,三家企业先后通过QS认证并分别完成了商标注册,产品由单一笋干增加到脱水笋、水煮笋、青渍笋等多个笋产品和蔬菜、食用菌、肉制品等多种农特产品,新昌笋竹基地成功争创省级竹子科技示范园,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新模式,有效带动偏远乡镇林农“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通过新鲜雷笋进超市、上餐桌等活动将新华雷笋推向市场,目前已进驻大润发等4家超市以及同聚楼等3家餐饮龙头企业,销售鲜笋近13000斤,为新华雷笋开辟鲜笋市场打下基础。董家湾村雷竹早出覆盖试点项目取得成功,产出的鲜笋在春节前上市,价格达到20元/市斤,村集体收益4-5万余元,今年将规模扩大至20亩,试点延伸到大保村。全乡四个村和三兄弟笋业入驻九华山“皖南300村”,成功举办了“2017黄山·新华雷笋开园仪式暨首届新华雷笋节”,进一步提升“鲜笋之乡”知名度。
  下一步,新华乡将继续整合项目资金,修建连片笋竹基地道路,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继续扩大本地雷竹早出覆盖试点,力争试点面积扩大到50亩以上,试点对象延伸到农户。充分发挥联合体作用,加大与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着重从优良品种、加工技术及装备的应用、笋竹高效基地建设、笋竹质量安全控制、雷笋智能化加工等方面进行突破;充分利用联合体的平台效应,引进外商投资新华笋竹产业,通过外商投资和科技创新,让笋竹产业逐步向着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的全产业链方向发展,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努力把“小竹笋”做成“大产业”。
  千方百计开拓鲜笋市场,争取让新华新鲜雷笋进入更多的城市普通市场的餐桌,进入各大超市或蔬菜批发市场。引进“互联网+”,建立电子商务模式,促进产销对接,形成实体店与电商同步运行的交易模式。积极引进外商(浙江菜篮子集团)投资新华笋竹产业,开发竹茶具、竹餐具等系列产品,引进竹纤维、竹生物颗粒等项目,探索笋壳循环利用研发,延伸笋竹产业链条,打造资金雄厚、科技含量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笋竹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继续举办新华雷笋开园仪式,组织媒体记者采风、拔笋比赛、旅游团队体验等系列活动,持续扩大新华雷笋对外影响力;利用“皖南300村”实体平台,宣传销售新华雷笋、展示地方文化,进一步提升“鲜笋之乡”知名度。以《新华乡笋竹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把竹文化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把劳动生产与休闲娱乐、旅游度假融为一体,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新华特色的乡村旅游“升级版”。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黄山区新华乡人民政府
联系电话:8576103
 
 
 
 
 
 
黄山区新华乡人民政府   

                            2017年6月30日

[发表评论]
笔名:
评论:
 
政府网站集群站点 版权所有:黄山区人大常委会 技术支持:黄山区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559-8500041 站长信箱:rd@hsq.gov.cn 皖ICP备05004048号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