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姓名:吴兴龙
标题:关于要求对新华乡笋竹产业发展继续给予扶持的建议
内容:
“竹业富民工程”是我区五大富民工程之一,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区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能人引领,新华乡笋竹产业发展迅速,全乡现有雷竹林9000亩,示范基地5个,笋加工企业11家,2013年鲜笋产量2500吨,收购均价2.5元/斤,农民售笋人均收入1800元。笋竹产业成为新华乡乃至“三丰”地区特色主导产业。 一、新华乡雷竹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笋竹林管理粗放,鲜笋产出效益低。一方面,全乡的雷竹以农户单家独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户仍沿袭“靠天收”的传统粗放式管理,对林地选择、林地整理、测土配方、病虫防治和早出覆盖等雷竹笋用林现代生态高效经营技术掌握较少,没有对雷竹的“管、护、养、采”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另一方面很多竹农对传统竹林的经营管理根深蒂固,对高效竹认识不足,很少投入资金和人力对竹林进行管理。因此除管理水平较高的新昌省级竹子科技示范园内部分雷竹林亩产鲜笋最高能达到400余公斤,亩效益最高能达到2000元外,其他大部分笋竹林竹笋产量不高,亩均效益不足500元,笋竹生产整体效益不高。 2、品种单一,生产周期短。一是笋用竹品种单一,出笋周期短。目前,笋用竹只有雷竹和少量的野生杂竹,而且是自然出笋,一年出笋期只有一个多月。二是笋产品品种单一,只有盐笋和笋干两类,一年的生产期只有三个月,其他时间都处于停产状态。 3、笋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目前笋加工企业虽有11家,也有几有厂房规模较大,但只能进行收储、水煮、冷冻、腌制、烘干、装箱等简易加工,缺少安全卫生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产品初级。目前尚没有能直接进超市即开即食小包装等终端产品。 4、基础设施状况差,管理成本高。除新昌省级竹子科技示范园外,包括其他4个基地在内的大部分笋竹林都较为分散、没有成片,也不通机耕路,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竹林管理、鲜笋采收、运输劳动强度大,成本高。 5、专业合作社作用挥不够。2013年初成立了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目前运作不够规范,没有发挥“带农户,连市场”的作用。 二、新华乡笋竹产业提升面临的有利时机 1、黄山区加快建设“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政策机遇。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笋竹产业的发展,将竹业列为我区的五大富民工程,同时提出了“培育做大三丰片笋竹产业”战略决策,并将新华乡列为“竹业示范乡”。同时为推动全省林下经济发展“5211”工程的全面实施,建设好黄山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区政府出台了《黄山区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3——2017年)》,并明确 “新华、新丰、永丰等乡镇为林下采集基地,积极采集林下小竹笋”,同时还明确“以黄山区工业园区为重点,以焦村镇、新华乡为基地,做好包括竹笋在内的各类产品的精、深加工利用”。 2、农户和企业发展笋竹产业的积极性高。自2007年新华乡“笋竹富民工程”实施以来,农民发展笋竹产业的积极性较高。近年来随着笋竹产业效益的不断提升,农户发展笋竹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自发在适宜地带栽植雷竹。同时加工企业的积极也在高涨,他们一方面利用笋竹季节性生产闲置的厂房、设备等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新产品,另一方面积极申请注册商标和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为做精做深笋产品和进超市做准备。今年以来,瑞华、三兄弟、节节高三家加工企业先后通过了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验收,并分别注册了“徽雷”、“绿皖南”、“小小意思”商标。其中三兄弟笋业今年还进行了扩规升级,在原有笋干加工基础上新开发了食用菌、梅干菜和粉丝等系列农产品, 3、与临安市竹笋产业第一大镇结对共建。2013年12月,与临安市竹笋产业第一大镇——太湖源镇缔结为友好乡镇,由太湖源镇提供种苗、技术和一定的资金,太湖源镇和新华乡政府在新华乡共同建立一块面积约100亩左右的友好乡镇雷竹“共建林”,并以此作为雷竹早出覆盖技术的精品示范园,示范和推广临安雷竹早出覆盖技术、竹林培育技术、竹笋营销的模式和理念等,在雷竹林抚育管理的重要节点,太湖源镇派人到新华乡开展技术培训,帮助新华乡培育高产和高品质竹笋种植示范大户。在此基础上,新华乡董家湾村和杭州市最大的竹笋交易市场所在的青云村、赐田村与浙江省万亩现代雷竹林示范基地所在的夏村开展“村村共建”活动,青云村、夏村将各自向董家湾村、赐田赠送1500棵临安高产优质雷竹种苗。 三、提升以新华乡为主的三丰片笋竹产业的思考 1、制定专项规划,明确目标。在《黄山区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3——2017年)》的基础上,制定全区笋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布局安排和保障措施,着力构建笋竹业、茶叶的南茶北竹、双峰对峙的现代特色农业新格局。 2、出台扶持政策,完善机制。区政府出台笋竹基地标准化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引导、扶持、激励政策,加大对笋用竹抚育改造、品种改良和竹笋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笋用竹林地流转机制和补偿机制。 3、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效益。主要通过改良品种和引进技术延长出笋期。在以本地雷竹春季自然出笋为主(3月下旬至4月下旬)的基础上,引进临安雷竹优良品种,通过早出覆盖技术,将雷竹出笋期由春季提前至上年冬季(一般是上年12月至当年3月中旬),同时引进4月下旬至5月下旬出笋的浙江洋毛竹(高节竹),由此竹林出笋期由一个月延长至半年,实现一年中半年有笋的目标。临安早出覆盖雷竹林的平均亩产近2000斤,平均产值在20000元左右,太湖源镇一片管育最好的早出覆盖雷竹林亩产达到4800斤,产值达到60000元。在转变群众观念的具体方式上,主要是抓住与临安市太湖源镇结对共建的机遇,一方面“走出去”,组织笋竹种植大户、村组干部到竹笋产业发展好的临安学习先进的育竹技术、成熟的生产和营销模式,另一方面“请进来”,邀林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竹笋贩销大户授课和现场指导,培养一批竹笋种植大户和贩销大户。 4、强化基地建设,丰厚资源。一是积极发动民营企业家、种植大户采取租赁方式,整合山地资源,扩大笋用竹种植规模。同时对零星种植、小规模种植的竹林,化零为整,变小为大,进行连片开发,形成笋用竹基地,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二是实行科技兴竹和标准化栽培,把笋竹园汉“菜园、花园”来精细打理经营,严控化肥、农药使用,推方使用农家肥和配方配,保持鲜笋自然品味。三是抓好低产低效益雷竹林改造,通过加强抚育管理、测土配肥等方式加强对现有雷竹林改造,提高亩产,提升效益。目前,新华乡管育好的雷竹林亩产1000斤,管理不好的不到300斤,荒芜失管的产量更低,产量提升空间很大。 5、扶持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培育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笋竹龙头企业。一是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导入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并通过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二是鼓励支持企业注册有地方特色的商标,打响知名品牌。三是鼓励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校协作,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实现笋竹产品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型向系列型,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实现进超市的目标。 四、加大对以新华乡为主的“三丰片”笋竹产业扶持力度的建议 一是恳请区林业局对新华乡10处100亩以上雷竹基地道路建设资金予以倾斜, 通过3——5年解决该10处雷竹基地道路交通问题。 二是恳请区林业局部门对“三丰片”三个乡镇新植雷竹林或改造的低产雷竹林,继续在农发项目和退耕还林后续补助上予以倾斜。 三是恳请区科技局对引进临安雷竹种苗拟实施早出覆盖技术和进行测土配肥的竹林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四是恳请区经信委、农委对瑞华、三兄弟、节节高、益笙堂等四家规模较大的四家竹笋加工企业积极申请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开发新产品进超市和争名牌给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