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议案建议 > 代表议案建议

第47号建议

来源:区人大  2014-6-5    阅读次数:     评论:     【查看评论】
刷新】【返回】【打印】【关闭】 

代表姓名:林学继等10人

标题:关于统筹推进新老城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内容:仙源镇地处黄山区城区东郊,距甘棠新城8公里,是原太平县治所在地,始建于公元745年(唐天宝4年),距今已1269年。因陈村水库建设,仙源属陈村水库淹没区,经省委批准,太平县城于1963年正式由仙源老城迁至甘棠新城。

仙源历史文化深厚,千年的仙源古城中原有宋代的太平古城,元代的县属、文庙,明代的城墙、石板古道,清代的宗祠等文物古迹,大多文物后毁于咸丰、同治年间的战乱及民国日军飞机十七次轰炸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破坏,现仍存有古迹、古道、古桥、古井、古宅、古巷、革命纪念设施等几十处,是皖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

仙源镇国土面积44平方公里,辖四村一居,12000人,为黄山区人口密度最大的乡镇,原因系仙源古城昔为太平县城,人口相对比较集中,地少人多是镇境历史性的社会矛盾。上世纪七十年代,太平县在镇境内兴办多家小型工业企业,1996年纺织厂、造船厂等八大企业纷纷改制后,滞留下1600余名下岗职工。

太平县城迁至甘棠新城后,将古老、破旧、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水平低的老城及1000多低收入人群(下岗职工)全部丢给了地方政府仙源镇,历史的欠账给仙源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仙源镇集镇污水处理设施未建,自来水未提升改造,数十条小巷走的是泥土路,85户低收入家庭仍居住在棚户区,汛期低洼区的居民家进水达1米,遇到水灾、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居住在棚户区的居民住房安全就牵动着镇、村、居干部的心,因仙源镇财力有限,对仙源老城的改造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力度很小,几十年来,太平新城发展日新月异,太平老城山河依旧,老城居民怨声载道,他们把对历史的怨恨转嫁给了地方政府仙源镇,造成仙源干群关系的不和谐、不理解和不支持,仙源镇及镇区居民为太平县城的搬迁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在全国上下建设美丽乡村的大好形势下,仙源这片故土需要得到区委区政府、区直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这里的居民住房条件比农村差,走的路比农村差,收入比农村低,生活的环境比农村差,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比农村差,这里的房、路、水、电等设施亟待改善。建议区政府将仙源的发展与振兴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筹推进新老城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表评论]
笔名:
评论:
 
政府网站集群站点 版权所有:黄山区人大常委会 技术支持:黄山区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559-8500041 站长信箱:rd@hsq.gov.cn 皖ICP备05004048号 管理